香港公司注册

010-6580408613520267395

离岸公司注册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香港向导 > 香港商会 > 正文

香港钟表业总会

  香港钟表业早于1930年开始发展,早年主要以钟表维修及生产简单的零部件为主。时至今日,经过一连串的创新及蜕变,香港钟表业已从代工生产(O.E.M.)转型至原品牌生产商(O.B.M.),于国际舞台站稳地位,这有赖钟表业界仝人的不断努力。近年,虽然面对外围经济波动,但香港钟表业无论是出入口数字仍保持一定的增长,加上受惠于内地自由行旅客来港刺激消费,香港钟表零售市场畅旺,成绩令人鼓舞。纵使现时香港钟表市场情况乐观,但环球经济瞬息万变,香港钟表业界仝人应为未来钟表业发展,未雨绸缪,先行找出新的发展方向,仿效香港钟表业前辈稳中求变的性格,把握每个机遇,才能延续香港钟表业的前路。

  为此,香港钟表业总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,获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中小企发展支持基金的资助,盼为香港钟表业寻找求变的发展方向。通过进行业界调研,发现业界对营商态度(ATTITUDE)、科技应用(TECHNOLOGY)及市场拓展(MARKET)三大范畴甚为关注,故决意进行商会、学界及成功企业访问、开办分享会及工作坊,并制订一本切实可行的《香港钟表业发展指南》,协助业界应对当前商业环境的挑战。

  香港钟表业1930至1960年代介绍

  钟表业在香港1930年代已有发展,早年主要从事进口钟表的维修及零配件(如表壳、表带)生产。这些维修和配件工厂只有零星数间,而且规模很小。

  行业发展至1941年日占期间,香港的钟表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几乎陷于停顿。 1945年秋天,战后重返,香港的临时军政府面对百业萧条、物资紧缺,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香港经济。随着这些措施成效日见,香港的经济恢复迅速,各行各业特别是龙头产业转口贸易复苏最为显着。当年香港的钟表大多由瑞士入口,一部分货品由本地市场消化,其他的就经香港转运到亚洲邻近地区。以战后(1953年)第一份全面的钟表进出口统计数字看来,当年手表入口总值为9,638万港元,当时的入口数字是出口数字的3倍,出口则为3,255万港元(数字并不包括由其他途径转口的价值)。

  进入1950年代,建基于良好的行业市况,香港的钟表加工厂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。以创办于1930年代的新记表厂为例,1950年,该厂与员工合资开设了一家金属制品厂,增购了制造机器,把配件产量提升至日造铜表壳500只。至1950年代中期,另一家新配件厂德明表壳厂投产,是同期行内规模最大、设备最先进者,能生产防水表壳,雇用工人数百,产品主要供应美国钟表大厂。

  除了承包美国品牌外,香港表商在同期也入口引入瑞士机械表芯进行装配。在1952年,瑞士政府曾禁止该国的表芯出口至除美国以外的国家,香港部分商人就从美国间接买入瑞士表芯进行装配,其后也进口法国和德国表芯。碍于生产条件有限,香港虽有数个欧洲钟表大国输入表芯,但本地出口的手表成品并不多。除了本地华资外,在1950年代后期,外资表厂也进入香港,为香港带来了新的技术生产机器。为本地钟表业注入新的活力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值得留意的是,1950年代国际对中国禁运,及随后中国又严禁手表入口,这对香港钟表业并无太大影响,这是由于虽然失去了中国市场,但同期的日本和东南亚需求稳定,故钟表业的出口市场依旧庞大,并推动香港成为亚洲区内的钟表集散地。瑞士禁止表芯出口至香港的条例直至60年代中期,因为瑞士当局有见竞争激烈,遂更改出口政策,同意向香港直接输出表芯。

  1960年代,香港钟表业进一步发展,数间瑞士钟表厂来港设立装配生产线,于香港生产及出口中档次手表,并一改以往以表芯出产国来决定原产地的做法。香港政府随后也跟随瑞士方面的做法,宣布以装配地来决定钟表产地,而非过往的以表芯来决定。这样一来造成不少外资钟表装配厂撤出香港,但这样反而为本地华资以装配粗马表为主的产业减轻了竞争。据1969年的统计,港产手表外销量达582万只,总值8,116万港元,产品主要卖往英美、亚洲和非洲地区。当时香港工资低廉,经营自由,对积极寻求海外装配工厂的外资表厂来说很有吸引力。

  同一时期华资手表业也有一定发展,然而当时华资普遍出产的机械粗马表并非百分百香港制造,通常是采用本地生产的零配件,再搭配外国入口的机芯组装而成。在销售方面主要瞄准美国市场,其次是日本及南美洲。虽然香港居民的收入日渐增加,但在60年代一系列金融和社会风暴影响下,香港手表还是以转口为主。1968年香港手表转口值为8,800万港元,1969年则升至1.1亿港元,从生产模式来看,60年代香港钟表业还只是停留在贴牌生产阶段(O.E.M.)。

  回顾1930至1960年代,香港钟表业由零开始,推动这行业的发展主要是营商态度驱使,这个时期以贴牌生产阶段(O.E.M.)为主,当中培育了不少行内人才,不断有人才出来自立门户,主力市场为出口市场,科技层面比较少,仍在学习与探索阶段,但在历史可见,在行业人士努力下,科技元素日增,为进入70年代的新层面作准备。

  香港钟表业1970至1990年代介绍

  1970年代香港钟表开始迈向更高科技的层次。1974年,香港表厂成功产出第一只LED电子手表,令香港钟表业出口大增,1975年输出25万只电子表,总值达5,000万港元。可惜早期的LED显示技术不稳定,港商其后在1977至78年改产全新的LCD跳字表。1979年,香港手表出口达7,339万只,其中七成为电子表,当年成为全球产量第一的地区,风头一时无两。

  1 9 7 0年,香港钟表出口总值1 . 3 5亿港元,至79年激增至43.54亿港元,在同年出口的钟表产品中,手表占八成,时钟和其他钟表配件占两成。港产手表主要外销美国,其次为西欧、日本、东南亚、中东和南美地区。

  随着1 9 7 9 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, 开始有香港的表商寻求更低廉成本及更大发展空间, 有打算把厂房北移, 仅在香港保留设计、行政等办公地点,惟这个营运方式在当时未成气候。1980年代初香港钟表厂仍然稳步扩张,由1,187家上升到1985年的1,436家,随后厂房数目就有下降趋势。当时部份生产在线移内地,但香港的钟表出口仍然强劲,由1980年出口额的62.88亿港元,升至1989年的173.55亿港元,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、英国、西德、日本等地。

  进入1990年代,在1991年1月1日,当时香港贸易署及香港海关恢复1960年代的手表产地来源规例,与世界各地的标准看齐,以手表机芯的制造国家作为产地的来源。 香港钟表厂商从日本及瑞士进口机芯,进行组装加工后,以成表入口国家接受的标签刻印作产地来源,出口至国际市场。例如输往美国者,便可印有「Swiss」或「Japan」。另一方面,瑞士便即改例,以机芯及装配成表的增值百份率作为产地来源准则,至今世界仍未有统一的定例。

  1990年初,香港成表厂逐渐将生产线迁往内地,随后将产品经香港转口至世界各地,这个比较大的转变,令香港钟表出口值下降,转口值上升。这情况迅速反映在1990年代初的贸易数字上,香港钟表出口值由1990年的194 .46亿港元,跌至1992年的154.76亿港元,而转口值则由1990年的110 亿港元,增加至1992年的210亿港元,两年间变化大,转口值增幅达91%,生产线迁移内地,转口贸易为主成为香港钟表业的角色。

  行业走至1997年10月,当时发生亚洲金融风暴,多个亚洲国家面对经济衰退,进口需求突然减少,令香港出口至这些地区亦受到打击。幸好当时的本港钟表主要出口到美国及欧洲,当地经济稳健扩展,使欧美市场保持稳定增长。

  回顾1970至1990年代,香港钟表业由有了钟表配件工厂升级至生产电子表芯,是一个很大的转变,而且更在1979年成为电子表全球产量第一的地区,推动这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当时具创新技术的电子表使然,这个时期香港钟表厂享有本地有利的生产条件如租金平、人力成本低、技术成熟等优势进行生产。在1990年代末,因大部份香港钟表厂均迁厂内地,为了增加竞争力,在经营模式上亦开始转型,加入自行设计的元素,即O.D.M.。

  香港钟表业2000年代至现在的年代介绍

  2000年后的大事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(WTO),当中的承诺是中国对进口所实施的配额限制将会逐步被取消,意味着厂商进口内地的钟表零部件的部份关税可获减免;而中国与香港于2003年亦签订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(CEPA)」。可是CEPA实施初期,钟表业界反应比较冷淡,港商没有如预期回流本港生产。原因是CEPA要求申请零关税之货品必须符合在香港增加30%生产附加值的要求,而香港钟表业多年来都集中于O.E.M.的工业,大部分钟表零部件均是从内地或外国进口,难以符合CEPA要求。

  香港钟表业的发展在2000年以后可说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着的年代,2003年至2010年期间,多次受到一些因素,令香港经济变得波动,更影响业界的营商环境。2003年3月,因为沙士爆发,严重打击了香港的钟表行业,零售业务亦陷入艰难时刻。受到疫情困扰,有海外客户甚至暂停早前已订下的定单;2003年4月,香港钟表厂商亦曾被拒参加瑞士巴塞尔钟表展,影响了厂商数以10亿港元计的生意额机会。

  在2003年里,CEPA的签订被认为是促进中港两地贸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根据WTO的规定,于2006年前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市场,当时CEPA的签订让港商有机会抢先进入内地市场发展。CEPA又让合乎资格的港商向内地输出货品享有零关税的优惠,相反WTO的成员向中国输出货品时,向中国缴交约8%的关税仍然是必需的。中港两地随后每年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,更附加了服务业及品牌合作的建议,鼓励中港两地厂商连手合作,一起发展内销业务。

  2008年发生环球性的金融海啸,引发全球金融持续地不稳定,一向以出口为主的香港钟表业带来极大的冲击,主要的原因是环球比较富有的消费者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,而这群消费者大部份是香港钟表业的产品客群。于是,开拓新兴市场是业界的其中一项应变策略,尤其是中国内地市场,目的是在继续发展与欧美等传统市场、维持贸易关系的同时,建立一个新的发展空间,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。

  近十年来面对生产成本上升,市场竞争激烈,买家压价情况加剧,边际利润越来越少,O.E.M.及O.D.M.的生产商在这些巨大的压力下,他们唯有加快将产业转型,由O.E.M.加工贸易,成立设计部门,为产品创造新的增值点,转型为客人提供O.D.M.的生产服务,当生产商成功在产品设计上创造增值点,其利润亦较丰厚,小部份的厂商更发展至O.B.M.(原品牌生产),亦有表商采购外国品牌,成为由港商持有的外国品牌。最近数年,内地及特区政府希望于内地设厂的港商转型、升级或转移内陆地区,更推出资助计划如TURN及BUD专项基金,旨在鼓励港商放弃低端科技及劳工密集生产,转向高端科技发展;再加上内地经济高速增长,人民购买力提高,不少香港钟表厂商均希望在内地市场建立优质的品牌,开拓这个大市场。

  回顾钟表业在香港的发展历史,无论营商态度、科技应用、市场拓展三个大方向在每个年代均有所不同。如1970年代前,营商态度引领行业发展,以钟表配件生产为主,重点培育人才;至1970至1990年代,生产电子机芯带动行业前进,生产技术和技术应用在这个时期发展迅速,香港甚至做到世界第一的电子机芯出口地区;2000年代至今,又推至另一个阶段,是市场主导的时期,随着本港生产成本上升,市场竞争激烈,买家压价,边际利润减少,约九成的本港钟表生产厂已迁至内地,香港的行业地位及角色升转为发展设计、品牌为主,因此市场导向成份比重很高。

  香港钟表业总会联系方式

  地址: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58-62号振邦大厦604室

  电话: 2523 3232

  传真: 2868 4485

  电邮: hkwatch@hkwatch.org

  网站:http://www.hkwatch.org/


上一篇:香港螺丝业协会
下一篇:香港铸造业总会
  • 香港:香港九龙尖沙咀东部加连威老道100号港晶中心8楼805室
  • 电话:(00852) 23880707
  • 传真:(00852)23327070
  • 北京: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9号华普国际大厦907A室
  • 电话:(010) 65804086
  • 传真:(010) 65804141
经营性网站备案中心 朝阳网络警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360安全网站 中国文明网